“耻”“乐”圆融: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儒学塑建
作者: 卢旭华  日期:2009-01-01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必须走进历史,走进人类的生活与心灵。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考察,主要以对先秦儒家著作的解析为基础,在揭示其内在含蕴的前提下,从文化形态及文化的内在结构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单纯“耻”的文化,也不是单纯“乐”的文化,而是“耻”与“乐”纠结、融通最终又圆融一体的文化,并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扬这种文化模式对我们生活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文章首先明确何为文化,以及何为文化模式,并介绍几种具体文化模式。基于人的生与活,提出文化就是价值场。显明并强调“文化”的这种对人(
“竹林七贤”玄学儒学思想研究
作者: 杨卓  日期:2010-01-01 来源 :南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竹林七贤”玄学儒学思想研究
“相与为体”中的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
作者: 李斯明  日期:2014-01-01 来源 :扬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主干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学以其价值理性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性的伦理指向促使并巩固着中国的“超稳定社会结构”。然而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领域和社会思潮的变迁,儒学逐渐从历史舞台的中央退居到了“幕后”,成为了没有了现实支撑其“身体”的“游魂”,被陈列在了“博物馆”中。儒学的命运离不开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流的社会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就要不断地在马克思主
“学”以致仁:新儒学视角下的《幽暗之地》和《铁器时代》
作者: 郑新星  日期:2013-01-01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澳大利亚籍南非作家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因其结构精致、不断革新、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和特殊的文化生活背景受到众多批评家的关注。但纵观国内外的库切研究,不难发现目前解读库切作品的文章所采用的方法或视角大都局限于现代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本文另辟蹊径,从当代新儒家构建的儒家包容性人文主义视角解读库切早期的两部小说《幽暗之地》和《铁器时代》,意图在中国哲学的视域中开拓库切的小说研究。近年来,库切小说的伦理思想及其对人性的思考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本文从新儒学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仁人”及其实现的途径出发,解读库切的
“全球伦理”构建中的儒学资源
作者: 喻娟  日期:2006-01-01 来源 :复旦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潮流与客观趋势。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环境危机、文化冲突、人为灾难的危险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如何在多元文化对话的基础上寻求现代人类的道德共识,并建立全球性的普遍伦理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 全球伦理的构建客观上要求所有民族和文明的积极参与和贡献,而作为世界上五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当然不能排除在外。在儒家思想中,存在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其间充满了处理人与自然、人际、国际关系的公理与智慧,很多可以和时代相契合。本文从解决全球性危机的迫切性出发,选取了
“儒服”与儒学的起源
作者: 张梦玥  日期:2009-01-01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儒服”是指儒家文化背景下的服饰类别,狭义指“儒家服饰”,是特定意义的历史概念。本文从概念、本质、内涵、外延、原理、功能等方面全面而详细地研究“儒服”文化现象。它并不特指服装款式,也不是儒家的制服;既是文化交流的特殊语言,又是形式与内容辩证统一的符号化的传统服饰。儒服经过了师儒阶层、文人雅士、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和学派、学者的代名词的历史演变,保持主要特征并尽量在形制和意义上复古。整体趋势不断变得简易,反映了形式特征连续性原理。成为了古代儒生精神的寄托和内心志趣的物化。儒服是“文化保存主义”的例证,说明分化出
“儒家八派”的再“批判”:早期儒学多元嬗变的学术史考察
作者: 宋立林  日期:2011-01-01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上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出版了他有名的《十批判书》,其中《儒家八派的批判》一篇是首次就《韩非子·显学》所谓孔子以后“儒分为八”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影响很大。对所谓“儒家八派”进行研究,实际就是对战国时期儒学传承的学术史进行探讨。不言而喻,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继郭沫若先生之后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再批判”,对早期儒学传承进行系统研究、理性反思,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条件完全成熟。一部儒学思想发展史就是孔子思想在不同时代被阐释、诠释的历史,而以“儒家八派”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家正是这一阐释、诠释历程的开端,也是
“‘天下’儒学”导论及其应用——榖梁春秋大义贯通
作者: 栗志恒  日期:2015-01-01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孔子、孟子、荀子、《榖梁传》的哲学,开端都是仁(荀子的“人能群”实际就是人能仁的意思),仁者人也,仁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与他人共在,仁是身心一体、主体客体未分的状态。从仁到义礼到乐,就是“天下”儒学开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时间上先后的顺序,“天下”儒学的“天下”也不是时空意义上的,是从存在的角度而言的。《榖梁》作为鲁学,是直承孔子思想的,许多地方也可以和孟荀思想互现。仁是人的本真状态,与他人共在在心性上的体现就是恻隐之心,情感上的表现是爱,而爱首先是对亲人的爱,《榖梁》有“亲亲”的大义。由仁义行,
20世纪下半期美国学界对儒学与民主的比较研究
作者: 张斌  日期:2005-01-01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美国学界对儒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到20 世纪下半期更进一步成为海外儒学研究中心,在二战后政治哲学研究复兴的影响下,儒学与民主的比较研究成为美国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美国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讨既有标准的政治或社会经济的研究方式,也有哲学层面的讨论,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学术研究的繁荣。 19 世纪的爱默生和20 世纪的马克斯·韦伯对儒学的研究奠定了美国学界研究的基础和规模。而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美国学术界兴起的对多元民主理论的探讨,是对儒学政治层面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条件。这两方面共同促成了美国
16-17世纪儒学思想变迁轨迹探论:以阳明心学为主线
作者: 曲辉  日期:2010-01-01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16-17世纪,儒学在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社会生活层面,其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明清鼎革时期,社会变动对儒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儒学对社会变革的反映,都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王学的兴起、昌盛和没落几乎与明朝命运相始终,甚至很多学者认为王学乃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事实上,我们考察王学对明末清初的影响,必须将王学纳入整个儒学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本文围绕明末清初儒学流派及其思想的衍变与转折,通过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丰富的史料,并借鉴哲学、史学、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已有的成果和方法,展开系统而深
< 1 2 3 ... 49 50 51
Rss订阅